问问科学家| 为什么会有流星雨?

接下来

让我们重温一下上周播出的内容吧

👇

提问:常熟市滨江实验小学 周睿祥

为什么会有流星雨?

回答:江苏省天文学会天文科普与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、苏州市天文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陈波

根据观测发现,某些流星群的轨道和某些彗星的轨道十分一致,也就是说流星雨的生成和这个重要天体“彗星”相关。什么是彗星呢,民间有人把它称作是“扫把星”,人们认为“扫把星”的出现代表着不吉利的事情发生,当然,科学上是没有这个根据的。彗星是由彗核、彗发、彗尾三部分组成。彗星的物质成份主要由水、氨、甲烷、二氧化碳等组成。彗核,也就是看起来像是“扫把头”的部分,由冰、氨、尘埃等物质组成。而彗核就是一个“脏雪球”,可以说是这个“脏雪球”产生了流星雨。彗星是太阳系小天体,彗星的头部彗核,直径小的有几百米,大些的直径有几十到上百公里。彗星也有自己的运行轨道,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称为“周期彗星”,它们周期地绕太阳公转。当然也有不在椭圆轨道上运行的彗星,它们绕太阳转个弯就一去不复返了。这种彗星称为“非周期彗星”。

那么为什么彗星会跟流星雨有关呢?前面说了彗星的彗核是个“脏雪球”,彗星每次运行离太阳越近时,在太阳光的强烈照射下,由彗核中蒸发出来的大量气体、彗星表面的小碎块、细颗粒与尘埃物质散布在轨道上。当这些碎块颗粒、尘埃与地球相遇时,受地球的引力作用,就会高速冲进地球大气层,从而产生流星雨。

提问: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齐香媛

为什么会有风?

回答:苏州市气象学会理事、苏州市气象局工程师 吴燕珠

风,就是空气的流动,哪怕是一个没有风的天气,你跑动起来,也会感觉到风。

在气象中,我们根据风强度的等级,将风划分为18个等级,其中大于7级的风,我们就称之为大风。为何会刮大风呢?这其实分很多种情况,秋冬的时候,大风大多数是因为冷空气南下,呼呼的刮着东北风;春天的时候,常常有温带气旋的产生,也会给我们带来大风;而夏天呢?就更复杂啦!台风、龙卷风、雷雨大风都会让苏城刮起大风。无论什么情况出现大风,本质上还是因为气压差很大,就像水总是由高处往低处流一样,风也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。两地之间的的高压低压的差越大,风也就越大,就像地面上高度差越大水流越急一样,小朋友们可以想象一下瀑布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最后再跟大家分享一首关于风力等级的歌谣,它很形象地展现了每个不同等级的风是什么样的。

零级无风炊烟上;一级软风烟稍斜;

二级轻风树叶响;三级微风树枝晃;

四级和风灰尘起;五级清风水起波;

六级强风大树摇;七级疾风步难行;

八级大风树枝折;九级烈风烟囱毁;

十级狂风树根拔;十一级暴风陆罕见;

十二级飓风浪滔天。

原创科普融媒节目《问问科学家》,集结了来自北京、苏州的33位从事科学研究、教学工作的专家老师智慧的结晶,老师以自己宝贵的科学研究经验,结合自己在学习成长中如何实现理想的点点滴滴,毫无保留地为小朋友们传递了生动的科学知识,也点燃了孩子们的梦想。那么大科学家的童年,是怎样的?我们来一探究竟!

齐德利博士: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我把童年梦想变成了现实

来自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齐德利博士,是咱们国家培养的第一位研究丹霞地貌的博士学位获得者。齐博士的老家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小山村里,他从小立志要走出大山,探索外面的世界。齐博士名字的由来也很有趣,读书一定要努力,一定要很“得力”才行,所以上小学第一天报名时,老师和他父亲商量后,给了他这样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齐德利(得力)。

齐博士说自己学的地理专业,可不是有些人说的游山玩水,反而是一件很艰苦的钻研,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事。在一次调查牡蛎礁岛屿地貌测量的海洋作业时,遇上涨潮,为了争取时间多采集信息,等到潮头水涌过来时,齐博士他们乘坐的那艘小船,如果再稍微迟一点点离开的话,就险些被快速涌冲来的潮水撞翻,当时真是惊险万分啊。

“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。”这是齐博士的座右铭,他鼓励小朋友要经常走进大自然,读万卷书、行万里路、写万言书,读书、记录、丈量、思考,每样都要坚持尝试,要在实践中去探寻真知,检验真理,这才是做地理科学研究的真谛。

李克偕老师:从调皮鬼到模范生,是母亲的谆谆教导成就了我

接下来的一位专家同样来自于苏州市地学会,他是苏州市地学会副理事长、国家岩土注册工程师李克偕。李老师先后在祖国的大西北和苏州地区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,虽然说已经退休了,可是依然在发光发热。

李老师说,或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岷江边的缘故,河滩上形状各异的石头总是让他特别好奇。江河滩上有很多石头,有岩石、有矿石、还有一些化石,这些石头为什么这么漂亮?是怎么形成的?李老师想查明原因,于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,就填了地质学院,实现了自己探明地下宝藏的梦想。野外探险充满着艰辛,有时骑马有时骑骆驼,中午就喝点水,吃点馒头和咸菜。在荒无人烟的地方,李老师还碰到过狼、熊、豹子这些猛兽。

李老师说:“研究科学的道路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,只有那些一步一个脚印、不辞辛苦、不畏艰险、锲而不舍、勇于攀登的人,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。”

梅苞教授: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

中国航天成绩斐然,我们国家逐梦苍穹,在浩瀚的宇宙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。接下来认识一位天文学专家,苏州市天文学会的名誉理事长、汉舍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,澳门科技大学天文学教授梅苞。

梅教授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,想当科学家的梦想就在心底悄悄萌芽了。当时看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,1957年人造卫星上天了,对他的触动非常大,竟然有一个人造的物体可以飞离地球,在地球之外看我们的地球,这种震撼一直埋在梅教授心里边,人造卫星上去看我们的地球,那么如果往外边看,看天是一个什么境况呢,这是一直以来埋在心底的问题,这些问题在梅教授参加工作之后,也成为了他的研究目标。

梅教授的成长也离不开书籍的滋养,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他看了不止100遍。梅教授说兴趣是从心底里面出来的,一个人在童年时对事物的关注,很多在当时找不到答案,但会成为今后了解世界的动力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也是最好的促进力。

《问问科学家》也期待小朋友们,领悟科学思想、树立科学精神、提高科学素养,将“讲科学、爱科学、学科学、用科学”的科普创新精神传承发扬下去。

《问问科学家》第二季即将火热开启,想让自己的声音出现在电波中吗?想和科学家、专家老师们在“空中对话”吗?期待更多小朋友将自己的问题留在评论区,编辑学校、班级、姓名+问题即可。快快加入我们吧!未来是属于新一代的!

原创科普融媒节目《问问科学家》

每周六日12:00—13:00

锁定FM91.1《亲亲故事会》

欢迎收听

在看 是一种鼓励 | 分享 是最好支持

FM91.1苏州新闻广播

总有美好在“新”间

----------END----------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