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这些“雷区”千万别踩
别把供应商逼到墙角:有次谈某原材料,采购部砍价太狠,供应商偷偷掺了次品,导致整批产品报废。记住,留条活路,才能长久。
别信“最低价”承诺:某次听信“史上最低价”,结果发现是淘汰型号,安装后三天两头出故障。
别忽略隐性成本:某次图便宜买了二手设备,维修费比新机还贵,算总账亏大了。
别搞“突然袭击”:有次临时通知供应商降价,对方直接撂挑子:“这单我们不做了!”
别忘“人情账”:去年春节给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寄了箱茅台,年后谈价顺利多了。
别露“底牌”:有次谈判前被供应商套出心理价位,对方直接卡着价报价,一分不让。
四、建立“共赢生态”,才是长久之计
在南京钢铁集团,我见过最聪明的采购策略:他们把供应商分成“战略型、杠杆型、瓶颈型、常规型”,对战略供应商不砍价,反而帮对方优化生产流程,共享成本节约。结果呢?核心供应商的交付准时率从78%提到96%,质量问题下降80%,算总账反而省了2个亿。
这种智慧,在成都轨道交通项目也见过。他们跟某电缆供应商共建联合实验室,研发出阻燃性能提升300%的新材料,不仅通过欧盟认证,还拿到海外大单。供应商赚了钱,自然愿意给更好的价格。
在软件采购领域,这种“共赢生态”同样适用。某次谈某大数据平台,我不仅没砍价,反而主动加价10%,条件是供应商必须派驻资深架构师,帮我们搭建数据中台。结果呢?数据中台上线后,我们企业决策效率提升40%,供应商也借此机会进入华东市场,双方都赚得盆满钵满。
写给采购人的心里话
砍价不是目的,构建健康供应链才是王道。下次谈判前,先问问自己:
我真的了解供应商的成本结构吗?
我能为对方创造什么价值?
这单做完,明年还能合作吗?
记住,最好的谈判,是让对方觉得“这价格,我赚了;这合作,我值了”。在软件采购这条路上,没有永远的敌人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
(关注格发获取更多咨询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