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醐”是漢語二級規範漢字,讀作hú,部首為“酉”部,總筆畫16畫。該字專用於“醍醐”一詞,本義指古代從牛奶中提煉出的酥油精華。佛教經典中將醍醐引申為最高佛法的象徵,形成“醍醐灌頂”“如飲醍醐”等成語,用以比喻智慧通達或頓悟境界。該字最早見於東漢《說文解字》小篆,構形由表發酵的“酉”部與聲符“胡”組合,暗示其與發酵乳製品的關聯。
基本介紹
拼音:hú(ㄏㄨˊ)部首:酉(7畫)總筆畫:16畫規範級別:二級字Unicode:U+9190五筆:SGDE
字形結構,字音演變,字義解析,辭彙套用,古籍考釋,文化延伸,
字形結構“醐”為左右結構的形聲字,“酉”部作形符,表示與發酵製品相關;“胡”作聲符。唐代《九經字樣》記載其小篆字形寫作“𨠂”,《類篇》標註此為異體字。現代規範寫法中,左側“酉”部末筆橫畫與右側“胡”部形成平穩結構。字音演變該字自東漢以降保持“戸吳切”(中古音hu)的讀音體系,現代國語繼承為hú。國際音標標註為[xu˧˥],粵語讀作wu4,客家話發音為fu2。敦煌變文《茶酒論》中“醍醐”押魚模韻,印證其語音穩定性。字義解析作為單字僅用於“醍醐”組合詞,核心含義包含:物質實體:指牛乳經反覆提煉所得的固態酥油,《本草綱目》記載“酥上如油者為醍醐”,其製作工藝在《千金方》中有詳細記載。佛教喻體:大乘經典《涅槃經》將“醍醐”喻為最精妙佛法,《大日經疏》云:“醍醐者,諸佛究竟圓滿之智”。此引申義成為漢語成語“醍醐灌頂”的語義基礎。辭彙套用典型用例包括:醍醐灌頂:比喻灌輸智慧使人徹悟,白居易《嗟發落》詩“醍醐長發性”即用此典如飲醍醐:形容豁然領悟的暢快感受,見《紅樓夢》六十三回寶玉參禪情節粢醍:《禮記·禮運》記載的祭祀用酒,鄭玄注“醍,清酒也”反映其早期酒類含義古籍考釋《說文解字》未單列“醐”字,但在“醍”字條目記載“醍醐,酪之精者”,段玉裁注“凡酪之凝者曰酥,酥之精者曰醍醐”。宋代《廣韻》補充“醐,酥屬”,《集韻》明確“醐謂酥之精液”。明清《正字通》《康熙字典》均沿襲此說,並注音“洪孤切”。文化延伸在佛教藝術中,敦煌莫高窟壁畫繪有醍醐供養場景,印證其宗教象徵地位。日本《延喜式》記載遣唐使引入'醍醐'製作技藝,形成宮廷'蘇'式點心傳統。現代方言中,山西部分地區仍將發酵乳製品表面凝結物稱為'醐油',保留古義遺存。根據2023年發布的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,該字編號6069,屬現代漢語規範用字。醐的圖片
